「最近的科技新闻大事2021」最近的科技新闻大事评论

体育正文 259 0

最近的科技新闻大事2021

最近的科技新闻大事评论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 年 1 月 7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 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2021 年 2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70 米口径全可动天线于今日完成验收,将投入使用。 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天线, 将用于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负责接收“天问一号”回传数据。天线可以360 旋转,俯仰角度可达0 -90,能精准定位到火星。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该所发布了一款高性能 77 兆赫兹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2颗 3 发 4 收毫米波芯片及10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38.5 米,刷新了当前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纪录。2 月 19 日,中国慧眼卫星团队在京宣布,慧眼卫星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 X 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 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 射线暴包含的两个 X 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2021 年 2 月 27 日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我国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25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家获批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3 月 5 日,我国空间物理学家、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张清和教授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北极上空发现了类似台风的“太空台风”。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并被《自然》选为研究亮点。3 月 12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可1 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3 月 13 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参加联合申报的“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3 月 16 日,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的ASγ 实验阵列,中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遗迹 SNR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 100 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超新星遗迹中的激波加速到拍电子伏特(1000 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因此,该超新星遗迹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候选的“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器”,为解开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之谜打开了重要窗口。3 月 16 日,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 200MeV( 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从治疗室引出,这标志着国产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3 月 17 日,山东大学“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 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夏利东教授课题组,携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 50mm 白光日冕仪在四川稻城成功观测到太阳白光日冕图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K 冕白光图像。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国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宣布成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旨在团结起 4200 多万工程 科技 人才,激发广大工程师创新活力,服务 科技 经济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工程领域全球治理。3 月 18 日,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获 科技 部批准组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3 月 23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浙江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青岛市依托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智慧家庭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大连市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建设洁净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3 月 2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团队等实现超过200 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5 月 8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目前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62 个,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网公布,支持苏州市、长沙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3 月 29 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利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离子加速器、美国阿贡实验室原位离子辐照等大科学装置,并将离子加速器与透射电镜相连,该所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核径迹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这一观察将更精准地限定岩石的年龄,进而分析解读地球和生命的演化。3 月 30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正式发布。报告认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逐步向用户开放,其输出功率高达 10 拍瓦,即 1 亿亿瓦,脉冲压缩后宽度达到飞秒量级,相当于10 个太阳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由此得名“羲和”——传说中“十个太阳的母亲”。4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我国内蒙古宁城县发现了1.25 亿年前的“宁城中华草”, 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单子叶植物化石,为科学界研究植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4 月 7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 彭慧教授、 孙汭教授与法国马赛大学埃里克· 维维尔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发现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细胞( 肝脏定居 NK 细胞)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细胞的骨髓外发育新路径,为阐释肝脏天然免疫优势状态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4 月 10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重要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共评出 100 个获奖项目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 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本次评选适逢该奖项十周年纪念,并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4 月 12 日, 坐落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 它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隧道内装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 3 台中子谱仪等。这一国之重器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4 月 13 日,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消息,在近期开展的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种,将其命名为巫溪虾脊兰,最终确定为虾脊兰属的新种。(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及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 动物的繁衍和生存, 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誉为“三峡的生态明珠”。)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 Netexplo 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 由技术领域全球知名大学组成的 Netexplo 大学网络历时一年, 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了 10 项极具突破性的数字创新技术,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入选。4 月 17 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 269 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 271 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5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中国国药集团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这款疫苗成为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第六款疫苗。并且是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首款灭活疫苗。5 月 7 日,湖南大学刘渊教授团队使用范德华金属集成法,成功展示了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1 纳米。这项“微观世界”的创新,为“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5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 亩地进行高产攻关,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 3 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 1000 公斤。5 月 11 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报告说,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前一年增长 45%以上,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增量。报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装机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 8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量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实现并网。5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 Springer Nature 联合发布了重大发现——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来自天鹅座内的最高1.4拍电子伏伽马光子(拍=千万亿)。专家表示,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变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机制的传统认知,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 70 多年来,成功救治了 1.6 万余名患者。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 亿摄氏度 101 秒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 将 1 亿摄氏度 20 秒的原纪录延长了 5 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6 月 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 甘肃、 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这8个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 云计算、 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6 月 21 日,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从中药五味子中获得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物质靶向TRBP蛋白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6 月 25 日,《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对提升医用同位素相关产业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7 月 8 日,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300 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其间还将举办 100 多场论坛,包括图灵奖、 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上千位国内外嘉宾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话题。7 月 11 日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成功研发的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AI)平台“紫东太初”9 日正式对外发布,其以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基于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 可支撑全场景 AI 应用。7 月 19 日,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 1 号”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这一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7 月 27 日, 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年会围绕科技 社团发展与治理、 碳中和、“90 后” 科技 人才成长等领域, 设置 25 项专题活动陆续在京津冀三地展开。 年会期间,还将成立“一带一路”绿色智造产业联盟,并发布《2021 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等系列报告。8 月 2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 科技 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围绕 科技 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完善评价机制,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意见》要求, 科技 成果评价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8 月 18 日获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可提高到不超过 60%。9 月 11 日, 由中国科协、 中宣部等 13 部门联合举办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启,今年的主题是“ 百年再出发, 迈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强”。9 月 22 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 11 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10 月 20 日悉, 全国首个煤炭智慧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山西建成, 可实现安全、 少人无人、 高效的生产模式, 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 智能化转。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1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投票评比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公布。圣功“探火”、中国空间站、二氧化碳到木薯淀粉的从头合成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全世界第一个“自身拷贝”活物智能机器人问世、核反应向“打火”迈进一大步等成果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在我国初次火星检测每日任务获得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打开有些人长期性停留时期”“嫦娥五号试品关键科学研究成果依次出炉”等三项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关键成果入选,呈现宇宙空间中的中国影子。“在我国完成二氧化碳到木薯淀粉的从头合成”“在我国精英团队凭摆脱‘量子霸权’的超级计算机运用夺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我国科学家观察到至今最大动能光量子”“异源四倍体野生稻迅速从头开始训化得到新突破”等重要科技进展也与此同时入选,展现了中国生物学家完成独创性提升、摆脱技术性垄断性的成果。此次评比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举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筹办。该项本年度评比迄今已举行了28次,使群众进一步掌握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趋势的动态性,对普及化科技进步具有了主动功效。今后我国对于科研的投入应该会加大力度,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建设的新高度。
全球首个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诞生,基因剪刀首次治疗遗传病,科学家借助AI技术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史上最冷反物质问世,芝麻粒大小心脏模型问世,绘制最清晰原子特写,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两项数学突破,构建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激光传输稳定自如创世界纪录,核聚变向点火迈进一大步。
火星探测,中国的空间站会长期有人驻留,二氧化碳与淀粉的合成,量子霸权在2021年获得了戈登贝尔奖,看到了更多的能量光子,嫦娥5号的研究成果出炉,-271℃超流氦这个装备研究成功等等。
比如说有“自我复制”活体机器人,嫦娥五号样品,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核聚变向“点火”等等,这些科技产品都入选了。
有嫦娥5号的研究成果,二氧化碳与淀粉合成的途径,绝对0度超流氦装置的研究成功等等都入选了。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2021年度中国十大成就?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1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 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2021年度中国十大成就?

「2021年终盘点」科技有哪些突破及进展

2021年在节日的气氛中和Omicron变种病毒的阴影下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来 科技 领域发展情况,人类有哪些科学技术取得突破和进展?以下是我们从过去这一年里重要且颇受读者喜爱的 科技 新闻中选出的十篇文章,依发表时间顺序做一个简要回顾。新证据为恐龙灭绝原因调查结案关于导致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以前有几种,比如一系列的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等全球性灾难事件。2月24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新研究,终于给这项调查结了案。这份研究说,从目前为止收集的所有证据来看,可以断定恐龙的灭绝是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导致的。研究估计,在撞击后长达20年间,地球上75%的生物逐渐饿死、灭绝,其中包括恐龙。新研究揭庞贝城居民真正死因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Vesuvius)喷发,导致庞贝城内约2,000人遇难。在后来挖掘的庞贝城(Pompeii)遗址看到,很多人死亡时还保持着日常生活的姿势。这让这场灾难显得很神秘,说明这些人在意外的状态下,而且是很短的时间内全部遇难。3月2日发表于《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一份研究揭示,庞贝城的居民是在仅17分钟时间之内,被浓密的火山灰呛死,而不是像以前猜测的被岩浆“活埋”,或是被高温空气烫死。量子纠缠走向宏观:“测不准原理”被打破以前科学家只在微观世界中观测到量子纠缠现象——两个粒子隔空保持同步的神奇状态。5月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宏观尺度上也观测到这种现象,并发现它打破了量子力学上经典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译作不确定性原理)。研究人员使用两面只有10微米左右的铝制鼓面,用微波光子使它们的鼓膜振动,发现它们能够保持量子纠缠的同步状态。以前的研究受限于“测不准原理”,无法对纠缠的物体进行精确测量,只能通过推测得到估计值,而这份研究第一次打破了这个原理,对纠缠状态下的物体进行了测量。火星地表存在超常数量放射性元素基于火星上固定式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7月23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一份研究揭示,火星地壳层辐射性比以前所知的强得多。研究者表示,火星地壳层所含的核放射性元素是以前通过卫星探测值的13 20倍。这项研究发现与美国等离子物理学家约翰‧勃兰登堡(John Brandenburg)提出的理论相符。勃兰登堡2015年展示的研究称,有证据显示,火星上在远古时期曾发生过巨大的核爆炸。其规模之大,完全有可能彻底改变火星的气候环境,导致火星变成现在荒芜的样子。植物并非逐渐“进化” 两次突变间隔2.5亿年按照进化论,地球上的植物是逐步地从苔藓那样最简单的植物发展到陆地植物、再到会开花的植物,复杂度不断增加。可是由斯坦福大学引领的一项研究发现,地球上植物的发展出现了两次跳跃,之间间隔长达2.5亿年。这么长的时期内,植物并没有“进化”的动作。这份研究9月1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研究人员描绘在泥盆纪(Devonian)初期,即距今大约4.2亿年 3.6亿年前的时期,陆地上的植物经历了第一波繁荣潮。当时地球陆地上没有树木,只有草丛,能长到20英尺高、形似树墩的菌类植物可能是当时最高的植物。这之后,植物的发展停滞了。直到白垩纪(Cretaceous)晚期,即距今1亿年 6,600万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大量会开花的复杂植物,生态环境才比较接近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太阳系内发现一个分隔带10月15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份研究发现,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太阳周围浓厚的尘埃盘内有一圈明显空隙。这终于能解释为什么来自太阳系的陨石总是明显地来自两个地带——正是这圈空隙把太阳系分成了距离太阳远近不同的外围和内围两块地界。地球上发现的陨石里面,一类来自较靠近太阳的区域,另一类则来自距离太阳较远的区域。这份研究发现,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距离太阳较远区域的磁场却强过距离太阳较近的区域。这意味着,太阳系外围区域行星的吸积能力比内围的行星更强。木星这颗巨大的气体行星就位于太阳系的外围区域。地球处于一个巨大磁场隧道中12月10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一份研究发现,我们所在的地球和整个太阳系,位于一个巨大的磁场隧道里面。这个隧道长度大约是一千光年。研究人员发现,这个隧道有一定弧度。带电粒子和磁场组成了一条条又长又细的像绳索一样的结构,充斥在隧道内。研究特别提到,原来以为不相干的两个大型天体结构——“北银极支”(North Polar Spur)和“扇区”(Fan Region)原来都是这个隧道的一部分,平行地位于地球的两侧。370万年前至少有两种史前人类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1974年科学家发现的一具远古时期人类的骨骸(后被命名为Lucy)是唯一一种远古时期的人类。然而12月1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一份研究,对几个原以为是熊留下的脚印化石重新分析后发现,它们其实是史前人类留下的,而且与Lucy不是同一种人。这些脚印来自的年代与Lucy生活的年代类似。这项发现意味着,370万年前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只一种。研究者表示,从化石遗址上的各种线索来看,那个地区在那段史前时期有着完整的非洲自然环境,不仅至少有两种人,还有鸟类、羚羊、鬣狗等各种动物。地球上半数水资源或来自太阳风11月29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期刊的一份研究发现,原来太阳风内带电的粒子遇到太空尘埃会变成水!这项发现终于解开了科学家以前对于地球上水的来源这个谜团。科学家以前只知道坠入地球的陨石为地球带来了水分,可是陨石水分内所含的重水的比例比地球上的高。研究人员计算显示,如果把来自尘埃辐射产生的水资源和来自陨石的水资源按照50:50的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水资源内氘和氢同位素的比例,正好和地球上的水相同。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至少一半的水来自太阳风与尘埃的互动。NASA探测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层美国宇航局(NASA)发出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每次飞掠太阳都距离太阳更近一些,今年第十次飞掠太阳,也是第一次进入了太阳的大气层。探测器发回了首次在日冕层“伪流”内穿梭的 视频 ,NASA称这犹如飞进“风暴之眼”。这一次,NASA也发现日冕层的表面不是光滑的球面,而是凹凸不平,有很多皱折。
「2021年终盘点」科技有哪些突破及进展

202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202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1、2021年2月,疫情之下,全球迎来了一场制造业灾难,芯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缺,通用、大众、丰田等汽车厂商,以及苹果、三星等手机厂商都相继宣布减产。2、2021年3月,新冠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全球100多个国家在一个月内完成了4亿支的接种,这几乎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3、2021年4月,印度发生了第二轮疫情,出现了新型变种毒株,随后被命名为德尔塔病毒,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印度的问题,随后蔓延到了全球。4、2021年5月,国家出台了重大的计划生育举措,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决定实施“三胎”政策。5、2021年6月,神州12号载人飞船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6、2021年7月,极端天气在全球频繁出现,河南遭遇特大暴雨,70多万人参与抗洪。7、2021年8月,全球性的能源短缺越发突出,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通胀风暴席卷全球各国,随后,中国出台了新的政策。8、2021年10月,全球知名的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正是更为名Meta,元宇宙概念爆红,开始了从科技概念逐步走向应用的探索之路。9、2021年11月,EDG夺冠,开启了中国的电竞行业新的里程碑。
202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